一、核心赔偿项目
1.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标准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工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1][2][3][4][5][9][11]^。
本人工资低于当地社平工资60%的按60%计算,高于300%的按300%封顶。
示例:月工资5000元可获3.5万元;月工资3000元(当地社平工资5000元)则按60%计算为2.1万元。
2.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具体标准由省级规定,地区差异显著^[1][2][3][4][5][9][11]^。
部分地区示例:
江苏省:基准3万元(2025年拟调整为3.05万元);
广东省:1个月本人工资;
浙江省:2个月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约1.2万元)。
3.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由用人单位支付,需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发放^[1][2][3][4][5][9][11]^。
部分地区示例:
北京市:7个月社平工资(约4.2万元);
深圳市:4倍社平工资(约4.8万元);
江苏省:基准1.5万元(拟调整为1.55万元)。
4. 停工留薪期工资
治疗期间原工资福利不变,一般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3][4][5][9][11]^。
示例:停工6个月且月工资5000元,可获3万元。
二、其他赔偿项目
医疗费:符合目录的费用全额报销。
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按统筹地区标准支付。
护理费:生活不能自理者可获社平工资30%的护理费。
辅助器具费:如轮椅按普通适用型标准支付(约2000元/台)。
三、注意事项
1. 社保缴纳争议:若单位未按实际工资参保,可要求补足差额(如月工资8000元但按3000元参保,差额为3.5万元)。
2. 时效要求:工伤认定需在事故后1年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需在医疗终结后提出。
3. 退休影响:距退休不足5年的,补助金可能递减(如江苏省规定每少1年减20%)。
具体金额需结合地区政策、工资水平及实际停工时长计算。建议保存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证据以便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