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农业保险亟须拉长短板
农业保险的短板与未来展望(观察)
华夏大地,农业为立国之本。面对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农业保险作为国家的“稳压器”和农民的“保障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期,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无疑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描绘出美好的未来蓝图。
回溯历史长河,我国农业保险经过数十载的沉淀与积累,已跃居全球第二的宝座。其覆盖面广泛,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成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器。从补偿农民损失、稳定粮食生产,到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农作物种类的保险覆盖已超过200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承保率更是超过七成。它还通过各种创新模式,如“+龙头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银政保”模式,支持农民增收,激活农村小微金融链条,助力农民创业致富。在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期货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的出现,为农民利益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农户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保险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保障水平总体偏低,农险标的仍主要集中在直接物化成本上。保险产品供给、服务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险市场发育尚不健全,体制机制层面的短板也是其中之一。巨灾分散机制的不完善、分散手段的不足、财政补贴规定的不一致等问题,制约了农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应。该政策明确了涉农保险的政策性属性,鼓励农险创新,并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如构建全国农业生产风险地图、实现基于地区风险的差异化定价等。这些举措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对可能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
展望未来,农业保险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财政支持将更加有力,责任将更加清晰,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管理要求将更加严格。我们期待在未来十年内,农业保险能够实现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农业保险不仅是经济的保障,更是农民生活的守护神。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保险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将为农民群众带来旱涝保收、年年有余的美好生活画卷,为其增添更多色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