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保障基金要来了万亿备付金再上“保险
自央行年末推出备付金计息新规以来,支付行业的风险防控措施日益完善。近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为了保障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稳健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央行正在起草《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一重要举措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相关事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支付机构的清算保证金利息,通过实行差别计提比率的方式开展,计提比例根据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结果来确定,范围在9.5%-12%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的管理将采用专户制,由央行委托的非营利性质的行业自律组织负责日常管理。
在基金使用方面,当支付机构出现重大风险,客户备付金出现缺口时,可以使用基金进行偿付。对于单个客户,实行5000元人民币的最高兑付限额。这一规定符合第三方支付小额高频的行业特点,也被业内认为是十分合理的。
评级靠后的机构将受到最大影响。按照《征求意见稿》,不同评级的支付机构将按照不同的比例计提清算保证金利息,这将对低评级机构造成压力,促使其加强合规管理。《征求意见稿》对基金管理人的内控、报告制度、外部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明确了支付机构的法律责任和违规使用基金的责任追究。
设立支付行业保障基金的初衷,主要是用于化解和处置因客户备付金缺口导致的行业风险。自2019年1月起,支付机构实行全额交存客户备付金,设立保障基金有助于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促进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支付机构业务的迅猛增长,客户备付金规模不断膨胀,挪用客户备付金的风险也时有发生,这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金融稳定构成了威胁。建立支付行业保障基金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是央行对支付行业管理的重要一步,更是对防范和化解支付机构风险的必然要求。建立保障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特别是在备付金100%上交之后,这一举措为支付行业上了“双保险”。这一新规不仅能缓释风险、保护权益,还能厘清各方权责,为防范非银支付机构业务风险带来积极意义。
针对支付机构的分类管理举措,更是助力机构合规前行。设立保障基金并加强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管理,不仅能让支付行业更加稳健发展,也能让消费者在使用支付服务时更加安心。在一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支付市场中,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随着虚假商户和虚假交易问题的存在,以及非法交易平台对支付机构资金风险的潜在威胁,建立保障基金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央行对支付行业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支付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在促进金融稳定、保障支付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