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保险” 为何率先落地?
据社电 中国与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酝酿10年之久的巨灾保险制度将以地震保险为突破口落地。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一项世界级难题,巨灾保险的运作模式、资金筹集等都需要严密的顶层设计。业内人士指出,推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立法先行作为强有力的保障。
保险为何在巨灾面前“很无力”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之国,尤其地震、洪涝、台风等频发。近些年,因灾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足问题不断凸显。巨灾保险责任主要由政府负担。
从国际经验来看,自然灾害的商业保险赔付金额一般都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30%至40%,而中国这一比例尚不到1%。“9·11”事件中的受害者获赔资金中,保险公司负担51%,政府承担42%,其余7%由慈善集团募集。
在我国,2006年业内已经开始呼吁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政府部门也开始组织相关研讨,酝酿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商业保险市场,但在巨灾面前仍“很无力”。
“巨灾保险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中国保监会主席曾说,跟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同,巨灾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如果按照商业化运作,保险往往很高,群众买不起;但是如果价格过低,灾难发生以后,保险公司又赔不起。
为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尽快落地,国家层面也加快了统一部署,明确2017年年底前,完成相关部署,推动出台地震、巨灾保险条例,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在2017至2020年,全面实施巨灾保险制度,并将其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当中。
巨灾险为何首落“地震保险”?
在发挥保险应对灾害事故上,我国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实践,例如云南、四川地方巨灾保险试点相继启动;宁波“灿鸿”“”台风保险赔付8000万元,广东“彩虹”台风保险赔付7.5亿元;“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保险赔付7380.6万元。
2015年8月20日,我国启动了首个地震保险专项试点——云南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在2015年10月30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发生5.1级地震后,完成“首单”赔付,共计753.76万元,有了一定的经验。
我国灾害种类繁多,地区差异显著,一步到位建立涵盖多灾因的巨灾保险制度难度较大。“地震灾害分布广泛、损失巨大、关注度高,且地震巨灾保险是国际巨灾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之一,巨灾保险首次落地选择地震灾害为主要灾因,城乡居民住宅为最重要的财产为保障对象,符合我国的实际。”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最新发布的《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对保障对象、保险金额、费率、赔偿处理等方面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制度安排,并明确在“运行初期”实行,今后还会进一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方案公布之前,45家财产保险公司已经根据“自愿参与、风险共担”的原则发起成立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共同应对地震灾害,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