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激荡改革深水区:2022中国保险行业人事调整
行业多言,2022年乃人事调整大年。
匆匆半年又余两月,人事调整之迅疾、烈度超乎想象,盛于往昔。
无论头部大企业,还是中小险企,抑或问题公司,多有高层人事调整登上报端:新老交替、转型掣肘、战略转向、股东更替、业绩受累……原因不一。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种公开信息中,涉及董事长、总裁、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及总经理助理等人事调整的公司占比过半,约200位高管调整。
其中,不乏多岗位调整者,但仅以董事长、总裁两大核心岗位而言,也有近40家。事实上,身处行业转型掣肘的未有之变局,叠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再度加重,受累投资收益和保费缺口的扩大,业绩一片尴尬。无论是当期利润的减少还是未来价值的收缩,都让市场经营主体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寝食难安。
尤其半年阶段性的经营成果陆续浮出水面:个险人力再少200万的困顿,非车经营的一片内卷,名期实趸的银保产品的盛行,增额终身寿模糊不定的销售未来,普惠式惠民保产品的热度下滑,保险按下暂停键……
固然周期性、阶段性、行业性等客观因素放大了业绩焦虑下的无奈,但人事调整一定程度上还是反应了经营主体们现实的思忖,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的背后,蕴含着各自调整推进转向的逻辑与考量。
期间,调整最是迅疾且力度最大的还是以“老七家”为核心的头部保险公司们。过去的三五年无疑是中国保险行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最大的岁月,作为中国保险江湖的执牛耳者,大多进行了至少两代掌舵者的调整,甚至三代。
联想行业下跌减缓欲触底的变革求索下,2022年密集重磅的人事调整或者人事消息的落地,皆再度应和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市场脉络,和可能的重大战略变化。毕竟,面对越来越深不可测的转型浪潮,行业又到了必须改变、加速改变的时候。
这一次的人事大戏,依旧从巨头开始。
1
-Insurance Today-
第一篇:巨浪呼啸
国寿领衔副部级险企重大人事调整
顶级国企巨头变阵掀动行业影响
2022年的人事大局,始于四大副部级险企。
作为最大国有保险集团,国寿以之巨大的体量和市场第一的江湖地位,足以牵动行业。2022年,这家大哥级的保险巨头连续的董事长、总裁,产寿险子公司一把手的变阵,引震行业。
2022年初,国寿集团掌门王滨东窗事发,双规。随之,这家最大国有保险集团公司迎来系列重要人事变阵:
1月份,国寿集团新掌门浮出水面,工行出身做过国寿集团副总裁、中投副总裁兼中央汇金总经理和()总裁、国家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的白涛再度回归保险行业,成为()集团党委书记,随后出任集团和国寿股份董事长。
3个月后,金融科班出身的中国出口信保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蔡希良接替到龄退休的国寿集团总裁袁长清,成为国寿集团排名第一的党委副书记,7月获批国寿总裁。
纵观国寿集团新董事长和总裁的履历,不难发现皆有着丰富金融高管履历,更有着数年的保险工作经历,这对国寿强调多年的综合金融之路或许是一种助力。
一、二把手变动之后,国寿集团亦为同是四大副部级的中国出口信保输送一位核心级别的班子成员:5月份,老人保出身,1970年的国寿集团副总经理盛和泰调任中国出口信保,任党委副书记,班子排名仅次于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位于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唐志刚之前。
参照之前国寿集团新总裁的履历,这意味着什么似乎不言而喻。
另一个老大哥——中国人保也迎来三长之一监事长的更替,6月人保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张涛辞职,赴任国际清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代表,这距离其2月担任中国人保第四届监事长仅4个月。事实上,这也是人保集团一年来的第二位监事长。2021年6月,人保集团监事长、委员会副书记黄良波赴中国()任监事长。同年11月,做过央行副行长、IFM副总裁的张涛成为人保集团党委副书记,3个月后担任监事长。
2022年,人保集团班子发生变动的还有人保集团科技运营部总经理兼人保科技总裁张金海拟任集团副总裁。
至于另一家副部级大型险企中国太平,在经历2021年底较大规模的管理层变阵之后,2022年尚未有集团公司层面的人事调整,重要人事变动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层面。
毕竟对于大公司而言,换帅往往关系着公司战略的变化,不同决策者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整体的走向,特别是在行业如今的改革大背景下,巨头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行业的趋势和走向。更何况是呼啸而至的巨浪。
2
-Insurance Today-
第二篇:寿险暗涌
大型寿险公司人事调整落定
老大老二新帅获批
人保寿的挑战与新华的迷局
2022年的寿险第一梯队,密集换帅。期间最重磅的依旧是两大国有保险集团寿险子公司,国寿股份和人保寿险。
6月,人保集团副总裁兼人保寿董事长肖建友出任人保寿党委书记、总裁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距离2021年4月傅安平去职人保寿险总裁,王文成为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已有14个月。
这是继去年年底人保健康更换主要负责人后,人保系又一保险业务子公司换帅。至此,人保集团三大主要保险业务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健康、人保寿险先后在一年内完成主要负责人更替。
其中,人保财险、人保寿险分别由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和肖建友担任执行董事、总裁,董事长将皆为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人保健康由人保财险原分管的副总裁邵利铎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总裁。
支撑人保未来版图和市值的另一条腿,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寄予诸多期待的人保寿险也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任总裁。
作为“老七家”底蕴最薄者,人保寿险显然没有其余几大寿险巨头的个险基础,先做大再做强的规模效益化思路助其迅速做大规模撑起了人保集团的资产规模、客户数量、现金流等事关大哥颜面、世界500强等硬指标,但如何做厚利润、做出价值,成为集团市值的真正支撑,一直是之近年来的主要考验,亦是其近年磐石计划下的大个险、“湘江突围”下的真正挑战。
7月份,59岁的国寿集团副总裁、国寿股份总裁苏恒轩辞去国寿股份职务,今年从农发行副行长任上回归国寿集团副总裁的赵鹏成为寿险一哥新一任舵手。
但对于中国人寿而言,既面临着行业的共性问题,现实的经营与传统的惯性挤压下的竞争烈度不断升级,也令之有着更多的苦楚。如寿险公司之销售人力、新单、新业务价值和利润的下行,产险公司日渐糟糕的承保利润和整个财险行业面临的费用窟窿,皆是经营难题。
固然国寿集团有着“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板块的混业策略,近年来也着实在金融科技、大健康方面多有布局,但面对不确定性越发增强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疾行的自我变革,国寿的战略重点当还是最大寿险子公司——国寿股份的变革深化,以引领集团。
如果说始于2018年的寿险一哥领导班子完成了其面对竞争对手治标与精气神的提升,那么下一步在更复杂困难的环境下,国寿股份必须加速完成治本的高质量之行。再看国寿多年培养的赵鹏,一路从财务部普通科员,成长为中国人寿集团公司首席财务官、财务负责人、执行董事的履历,可知这位财务出身的人担子并不轻。
相对人保寿和国寿而言,平安人寿董事长的获批迟来已久。
杨铮之履历,与陆敏有着几许相似。这也是一位几乎无寿险、代理人经验之平安本土高管。如果说陆敏因为之前汽车之家的转型业绩和利润表现上位寿险改革,杨铮则是凭借近两年在平安健康险经营、科技改革和互联网转型上的业绩,得到了平安的高度评价:丰富的保险业务专业经验,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工作经历,对寿险产品、渠道、运营等具有深入的理解。
观察其一年有余的改革推进,渠道+产品的双翼布局渐成型:
渠道改革,从单一个险渠道为主,走向四大多元渠道并驾齐驱的模式;产品方面则是走的“保险产品+服务”的策略,如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产品体系。
不谈改革效果几许,对于平安而言最宝贵的经验或许是几经换帅的人事大动后,找到了相对清晰的改革方向。
寿险头部中应该关注的还有()权力格局的变化,根据其公告的第七届董事会及监事会的任期将于近期届满,但鉴于董事会和监事会换届工作尚在积极筹备中,为保证公司相关工作的连续性,第七届董事会、监事会将延期换届。
联想董事长必须坐班实际履行相应职责的有关治理规定,现年46岁的中投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兼汇金公司副总经理,亦为新华保险董事长的徐志斌的主要办公地点是否会移至新华保险?一改过去数年董事长不参与日常经营的现状?
如是,将与59岁的现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之间职责如何分配?加之新华保险腰斩的半年业绩,3年从30万人力到60万再到30万人力的数字,及个位数的新业务价值率,这些迷局将等待新华新一届的班子去解决。
回溯2017年后的岁月,恰是国寿、新华、人保寿等国有寿险巨头的重振、二次腾飞等策略搅动市场,带起一波节奏。这一次人事调整过后,又将如何影响市场?
3
-Insurance Today-
第三部:财险奔流
财险第二军团新帅全部到位
改变市场格局雄心下的竞争烈度升维
相对财险第一军团的固若金汤,财险第二梯队的5家公司——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阳光财险和太平财险显然更受市场关注,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后车险综改时代,面对老大哥们的强势和中小机构的非常规出牌,第二军团份额有被蚕食之趋势。
作为曾最为活跃、搅动市场的梯队,他们无疑也是最不愿安于现状、提升市场地位意愿最为强烈的群体。如今,在2022年财险市场整体复苏、新一轮竞争酝酿的大背景下,第二军团的五兄弟密集换帅,当有着更加明晰的市场目标。
如上,8月2日国寿财险总裁刘安林的道别讯息传出以后,新总经理人选传出数人后,近日,国寿股份执行董事、副总裁黄秀美成为国寿财拟任副总裁。
再看2021年其前五大险种全部承保亏损,合计超过35亿元的现实,联想老三家的车险和人保农险、平安保证保险、太保政保业务的优势,这意味着财险老四缺乏己身特色且可形成稳定盈利周期的险种。
对于长期以进入“第一梯队”为目标的国寿财险而言,如何改善当前并不理想的经营状况,拉近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尤为重要。
财险第二梯队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猛人阳光财险:2022年7月,3位财险干将的空降,令阳光财险名声再大躁。
有着近40年保险从业经历的“老人保”、原人保健康总裁华山加盟阳光保险,出任阳光财险总经理。
同时,原国寿财险副总裁、原蚂蚁集团副总裁尹铭和原人保金服总裁谷伟也加盟阳光保险集团。
作为2022年上半年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非上市险企,阳光财险的净利润几乎是去年同期的5倍,而身为第二梯队唯一一家非国企的保险公司,阳光财险一直在科技与互联网中投入颇丰。
事实上,此次重磅引援中,尹铭和谷伟也正是分管科技与互联网版块,并通过集团资源推动产险实现生态化增长。
作为阳光保险最早的成员,一度有着超越市场表现的阳光财险无论是从经营底蕴还是情感上,都颇受集团重视,而现在新领导班子需要面对的,便是如何将集团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化为公司在实力与地位上的应有匹配,并将集团发展战略和公司作战能力切实融合。
之前几年颇有业绩名声的大地财险,自原总裁陈勇“落马”后迎来多事之秋,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即使经过2022年上半年的发展,气色勉强恢复,且第一大险种车险勉强维持保费增速正增长,但增速乃是市场排名前十中最低者,除意外险和保证险,其余险种几乎全亏。
后陈勇时代,如何彻底解决近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并稳住车险、提高非车险的效益与创新,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至于老字号的中华联合——如果说来自人保的班子稳定住了中华联合过去几年的困局,那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亟待创新实现真正的破局,打开传统的窠臼。
2020年高兴华上任填补了中华联合财险长达两年的总经理“空缺”,并与董事长徐斌形成了“老人保”的搭档格局,令之走出了“最难熬”的低谷阶段,保费规模超越大地重回财险行业第五的位置,盈利水平也有所提高。
只不过,车险增速与国寿和阳光接近,承保利润与大地和太平接近,而且别的公司亏损的险种,中华联合也同样亏损,这也令之一直难有更大的施展。
常年位居的财险老八的太平财险,乃另一家第二梯队中的中管央企子公司也在2022年初进行高层更替,董事长、总经理换人。
由中国太平集团总裁尹兆君兼任财险董事长,老人保出身且在太平集团有着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经验的太平财险副总经理朱捷晋升总经理,掀开财险老八新篇章。
作为四大副部级险企之一的重要成员,太平财险成立超过20年,但保费规模常年位居市场第二梯队老末,加之2021年出现的罕见保费负增长和整体亏损,这种江湖地位和业绩现实的差距或许是太平财险乃至中国太平都不愿意接受的。
如上,相对老三家长期的乾坤制霸,或许2022年财险江湖最大的看点正是第二军团将以何种奔流的势头,去挑战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市场格局。
4
-Insurance Today-
第四幕:暗礁漩涡
问题公司异动,高管涉案、集体免职
接管公司进入重组时刻
尽管公司的高管层调整大多数关系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变化,然而2022年内涉及管理层人事变动的公司中,也有部分则颇具争议性,结合部分公司面临的情况及相应事件的性质,既充满了神秘感,却也引人注目。
像是永安财险原董事长陶光强,去年8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今年6月,永安财险正式公告免去陶光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职务。而永安财险公司本身,也常年给人留有“内斗不休”“股权错乱”等负面印象。两大股东的博弈拉扯直接导致了永安财险无论是保费增速还是偿付能力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董事长落马一事更是坐实公司内部治理堪忧之名。
永安财险董事长落马,似乎也是今年保险业内部治理情况的一个缩影。除了上述提及的永安财险、中国人寿以外,弘康人寿、上海人寿等也都传出过公司高管被带走调查的情况,而类似这样的高管涉案或者可能涉案的情况,也势必给管理层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保险公司将帅之位更迭,背后个中原因复杂,异常的人事变动也随之引发诸多猜测,比如说富德产险。
6月21日,富德产险连发3条重大事项临时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公司董事长龚志洁、总经理罗桂友被同时免职,而这两位高管几乎是从富德产险成立之初就在各自岗位任职的元老级人物,这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尽管被免职的原因尚不明晰,但从公司层面来看,富德产险的承保几乎是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展业10年亏损累计达到13亿元,而核心偿付能力指标近几年也是逐年下降。
无独有偶,这样罕见的事情也发生在前海人寿。
7月11日,股东深圳钜盛华公告,前海人寿董事会决议免去沈成方的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沈成方的公司董事职务、免去陈琳的公司监事职务。而沈成方此前一直是前海人寿的代理董事长,陈琳也在公司担任监事会主席。这也意味着,前海人寿处于同时缺失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长的群龙无首状态。
在经营指标方面,尽管成立之初的前海人寿有过几年风光,但2016年以后利润便开始缩水,2022年一季度,公司更是亏损高达23.23亿元。与此同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一度承压。
事实上,经营指标问题也是引发保险公司人事变动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成立至今仍未进入盈利期的合众财险,在今年2月免职了上任不过一年半的总经理刘立新;受“安邦事件”影响连续数年未能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和谐健康,5月刚刚获批上任了新的领导班子……
当然期间最值得关注的还是,4家被接管两年的公司正式进入重组阶段,银保监会陆续批复了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总经理、董事等高管的任职资格。
其中,华夏人寿的新班子来自国寿系统,华夏人寿法人代表、董事和华夏久盈资管董事长赵立军出身国寿,做过国寿股份副总裁和国寿健投总裁。
华夏人寿总经理赵松来曾为国寿股份天津分公司一把手,也做过国寿旗下保险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华夏人寿总精算师田今朝,是中国精算协会和北美精算师协会正式会员,曾任中国人寿精算部副总经理,华夏人寿副总经理李英建曾在国寿股份天津分公司任职。
天安人寿的班子来自新华系统,总经理李源为原新华人寿分管销售的副总裁,2001年10月加入新华保险,历任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高级总经理等职,2016年11月起担任新华保险副总裁。
天安人寿总精算师、副总经理马海利曾任新华养老财务负责人、总精算师。天安人寿总经理助理潘九岩来自新华保险资管,曾为新华保险资管主动权益投资总监兼主动权益投资部总经理。
似乎,对于这些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公司来说,也是到了不得不换的地步了。只不过,他们的换帅,更多的则带有一丝无奈的味道了。
后记
涛声依旧
改革第一步,先从换人开始?
事实上除了上述备受关注的行业巨头和热点公司之外,尚有太多的公司发生人事调整,但不影响行业格局。
如平安财险公司总经理不再由董事长孙建平兼任,而是副总经理史良洵升任。此外,王新接替黄勇出任平安养老总经理一职也于2021年最后一天获银保监会核准,并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更新。
华泰保险集团也在安达时代迎来第一次大的人事调整,王梓木退休,李存强成为执行董事、总裁,赵明浩出任执行董事,并获批担任董事长一职。同时,产、寿子公司核心高管变动也已开始。
另外,泰康保险也出现了集团内部高管对调的情况:泰康人寿副总裁李朝晖出任泰康在线总裁,原泰康在线总裁刘大为或出任泰康人寿副总裁。
上述皆为常规的人事变动。但这期间中小保险公司的人事变动则显得更为频繁密集。相比于大公司的稳健和高市场占有率来说,经营压力普遍成为中小保险公司目前的现状,而调整高管层则成为这些公司共识的尝试。
对于高管人员的任职人选,无非就这么几种选拔方式:
一是通过从有相关成功经验的公司内部挖人,二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招聘,三则是选择提拔公司内部原有的成员担任更为重要的职位。
像是合众人寿原总经理赵立新离职后,原副总经理夏树海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长城人寿原副总经理王玉改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亚太财险原总裁蒲海成离职,由副总裁于海波出任临时负责人;东海航运的方翔离任总经理一职,出任公司董事长。
而这些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的高管人员,往往也是下一任总经理的接班人选,最终大多会得到“扶正”。在近期的人事变动里,也有不少由临时负责人或是代行职权而转正的情况。
例如平安养老的总经理王新,在2021年8月底出任平安养老负责人5个月后被扶正;原中意人寿董事长吴永烈在离开中意人寿后,出任中石油专属财险临时负责人,并于2022年3月31日获批担任中石油专属财险总经理;2021年9月,邓可出任国任财险临时负责人,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则正式以总裁身份亮相。
事实上,在近期的人事变动中,提拔或是扶正自己人也成为大多数险企的选择。在如今行业转型中保险承压、资本市场波动剧烈的逆境下,业内是否还存在能力挽狂澜改变公司现状的外脑也难说。倒不如选择在公司内任职了一段时间、对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较为了解的内部员工来得痛快,也更容易上手接下来的工作。
高管变动对于公司经营和长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势必会对公司的稳定产生影响,而业绩的波动又会牵引着高管的调整,看起来,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难以跳脱的怪圈。
不过,高管成员更迭仍是行业内的常态。纵然密集的人事调整容易给人们带来“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的印象,然而现状是,当行业整体下行,各公司的经营情况都一言难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掌舵者的变更也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毕竟,在现在这个阶段,每一位身负使命而来的管理层人员,也等同于给公司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新的开始。更何况,想要走出经营困境,还有什么是比换帅更直接、更容易的办法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