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创新绿色保险 践行可持续发展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近年来,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根植责任基因,发挥主业优势,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绿色低碳产业保险、环境生态保护保险等方方面面,全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2021年,中国太保产险为3.2亿亩各类林地提供了约1700亿元的风险保障,切实的促进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基本林业保障的同时,多维度探索林业生态风险管理的新路径。无锡、浙江、重庆等地的古树名木、浙江的景观林木和行道树、宁夏的苜蓿种植保险等各新兴品类,均能看到中国太保的呵护。
此外,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中国太保产险在林草生态碳汇创新上进一步做出精深的探索。2021年7月,海南成功落地签发中国太保司内及海南省首单林木碳汇保险,率先为其儋州林场、海文定林场约5万亩林木投保林木碳汇保险,这是中国太保产险在林业碳汇领域的首次尝试。
在浙江安吉,中国太保产险在“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落地全国首单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是中国太保产险围绕“两山”理论,充分挖掘毛竹等森林碳汇资源开发的保险产品。该产品遵循“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要求,保障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毛竹碳汇资源减少风险。浙江竹林碳汇富余价值保险聚焦毛竹林的碳汇功能,通过保险有效防止毛竹种植受到自然灾害导致碳汇减少,稳定林业碳汇供给,从而保障毛竹林碳汇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和碳排放权交易价值。在地方特色竹林碳汇品种上充分保障特色生态产品建设,为竹林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内蒙古包头市启动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试验区在全国尚属首例。试验区的建设是包头市积极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新思路,也是推动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中国太保产险成功落地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基于草原碳汇方法学与遥感数据分析,携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专业碳汇价值评估共同完成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为包头市达茂旗的农牧民提供草原碳汇绿色生态风险保障。草原碳汇保险创新使用遥感数据对草原全年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一方面利用遥感技术的客观性和指数保险定损快、赔付快的特点为农户提供高效率高技术的草原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该产品遵循绿色发展要求,参考草原碳汇方法学与草原生长原理设计保额与结构,为后续草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向迈进一步。
在宁波市,中国太保产险开发全国首个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方案落地宁波,为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碳汇等生态价值提供风险保障。项目首次将“生态价值保险”的概念引入湿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维护中,集成政府、保险、银行、湿地管理等各方优势,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保险的效力,助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实现,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施路径,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领域助力双碳目标完成的主要抓手。中国太保产险利用研究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依托太安农险研究院平台优势,同国际再保人、头部科技公司打造风险转移+风险管理+风险咨询的一揽子绿色保险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和双碳目标实现。
面向未来,中国太保将持续把ESG作为践行“长期主义”的重要战略,在服务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和共富减贫、风险减量管理等社会经济韧性的重点领域进行系统性全面布局,创新可持续保险和服务新模式,全方位助力经济和社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