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商用车险六则灵魂拷问:为什么总做“冤大
自6月以来,商用车市场的投保率,比往昔提高了不少。
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受疫情影响,不少公司在上半年出现了一定的业务缺口,客观上需要“找业务”来补足。
另一方面,与市场监管与社会舆论所带来的压力也有关系,即保险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保商用车交强险,且头部公司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商用车的保险保障工作。
特别是在河北、山东等地,监管部门对于商用车保险的“定价评分”体系开展调研,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强制性——有无“被强迫”使用定价评分?
科学性——评分的项目和分档模式是如何确定的?
公平性——对于“高风险”评分业务,是否存在拒保行为?
安全性——第三方平台所采集的定位信息来源于哪里?
差异性——单人/多人用车、不同车型的政策差异有多大?
合法性——是否违反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一系列关注点聚焦在保险公司商用车风险管理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短期抓紧吃进一些商用车业务,避避风头,立立牌坊;顺带弥补下保费缺口,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似乎是一个“两全”的选择。
但是,保与不保,都暴露出的是商用车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欠缺。
而做好商业车的风险管理,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核保人队伍。
而现实是什么样呢?不妨试着回答和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一
六道考题,多少车险核保人能全答对?
车险核保人,本应是保险公司对标的车辆做出最权威的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
然而当下市场中的车险核保人,大部分已经转成大数据“砖家”,别说商用车究竟有多少种类型不知道,就连车的品牌,恐怕都说不清楚。
保险公司在车险核保人对某辆商用车的品牌、型号、用途、作业方式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何来勇气去承保商用车呢?
大家可以试试把下面这几道题发给自己的车险核保人,看看他们能做对几道?
①请通过型号来判断,HY9120TCL,这是哪个厂商的一辆什么车?
②请问上述车型,应该按什么使用性质来投保?
③请问上述车型,它的交强险标准保费是多少?
④请问上述车型,是否适用《机动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
⑤请问上述车型,是否可以按国产车去承保?
⑥请问上述车型,是否可以单独投保商业三者险?
2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二
抓大放小,才算是车险核保人的大局观么?
拿上述6道题来说,原则上,回答者要100%的回答正确,才能算得上一名基本合格的车险核保人。
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车险核保人,不仅需要懂得各类车辆的承保问题,更应懂得这些车辆应该去哪维修、怎么赔、如何降赔等理赔问题。
因为只有真正懂得该怎么赔,才能配备出最有竞争力的费用,给到市场最佳的价费比。
但事实上,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车险承保和理赔部门,往往是两个部门:
理赔部门认为承保部门乱保,承保部门认为理赔部门乱赔,若再加上销管和客服部门,就更热闹了。
而且,每当拿这些问题去问车险核保人时,往往得到的也尽是“冷眼”和“嘲讽”——
“这年头谁还用这么‘土’的方法啊,只要知道哪类业务能做,可以帮着公司做出盈利就行了。”
“你说的这些根本不重要,市场上总共才能有几辆车?你的眼界太小了……”
“你这问题,就等于不顾西瓜顾芝麻,避重就轻了。抓大放小,才应是车险核保人最需要具备的大局观!”
到最后,这些问题不了了之。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个车型,究竟该不该保呢?
3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三
商用车定价,有多少核保人在当“信天翁”?
当然,综改之后,车险的玩法变了,因为定价在车险经营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有句行业通用语:能够用定价判断的,就一定不要用人去判断。
这句话听起来挺对,但事实上又不对。
从定价结果在大数据层面的呈现看,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些被定义为“高风险”的业务,确实有许多都是赔付率很高的业务。
然而,当我们再追问车险核保人时,可能又会得到这样的说法:
我们实际上很少用商用车的定价结果,因为它并不准,许多情况都是靠经验去判断的(甚至是靠心情)。
这就令人糊涂了。
市场上都说是因为商用车的定价结果差,保险公司才“拒保”的,而保险公司却连自己的定价结果都不信。
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该怎么办?去找车辆统筹?
通过行业调研,总算弄明白了一些:
即“差业务”得信,“好业务”不能全信,也就是说“差业务”肯定差,“好业务”不一定全好。
那么,以这个思路进行风控管理总可以了吧,应该能做出好的经营结果吧?
可悲的是,到头来,对于商用车业务,人们最常听到的依旧是:亏损严重。
这么看来,车险核保人改名就叫“信天翁”,也挺形象的……
4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四
做车险核保人,应该当“好男人”吗?
从行业来看,在商用车业务中,承保吃过亏的保险公司,不在少数。
面对曾经“秀色可餐”的商用车市场,保险行业也逐渐从“馋涎欲滴”,最后演变成了“谈妖色变”。
故而当车险核保人面对自己看不懂的商用车时,拒绝,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主动、不犯错、不担责,这样的车险核保人,的确是个“好男人”。
保险公司或许也更喜欢这样的核保人,至少风险给控制住了,钱袋子给守住了。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
整个车险行业只能从风险低的业务中去“切蛋糕”,而不能分散“高风险”,将“不可保业务”变成“可保业务”。那我国保险行业的车险管理水平,也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了。
5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五
怎样才能不做“老好人”,或“冤大头”?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好男人”最后变成了买单的“老好人”和“冤大头”。
因为保险行业,真的“玩不过”商用车行业。
以风控管理水平而言:特种车司机作业前,尚知道先用脚去踩一踩土,试探作业地区的土质松软程度,会不会出现塌方。而车险核保人却只会对着定价结果“纸上谈兵”。
这说明商用车的“老司机”在商用车领域的风险管理能力上,实际上比车险核保人在商用车业务上强太多。
而且流程越往后,保险公司越尴尬,弄不好还赶上个“仙人跳”。
故而车险行业在商用车市场中普遍吃了亏,也没啥“可丢人的”,毕竟业务不熟练嘛。
但是如果不反思,不去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点技巧,那么面对商用车市场,保险公司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买单的“老好人”或“冤大头”。
这也说明当下的车险行业,已经不能满足商用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6
-Insurance Today-
灵魂拷问六
车险核保人的初心是什么,“匠心精神”呢?
车险核保人,更是一个事关“匠心精神”的话题。
在这个行业中,究竟有没有从当上车险核保人的第一天起,就把做好车险风险管理,当作自己毕生心血而去努力的人呢?
还是仅思考着怎么把这一职位当成跳槽的“踏板”?又或是稀里糊涂的就被安插在这个岗位中了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是具有逐利性的。也不能否认有些走上车险核保岗位的,有时候带有一种“运气”或“无奈”。
但如果真的潜心去做这个岗位,其实又可以发现它是一个能够挖掘出许多价值的岗位。
有没有想过:
如果一个车险的核保人在判断每单商用车业务风险时,都可以通过人工核保的方式对每一单业务信息用心做好风控记录。特别是在行业字段缺失的情况下,将缺失字段信息做好收集和整理。
十年时间,也足以形成一本个人独有的风控账簿。我相信这个车险核保人的价值,就是行业里独一无二的。
时间,能够沉淀一切。
时间,更能塑造出一名优秀的车险核保人。
同样,也需要保险公司有与之能力匹配的对价成本。
后记
给自己一个机会
给5500亿商业车保险一个机会
商业车保险市场究竟有多大?保险行业究竟能不能保?
关键在于人。
但这个人,不能只是听“政策”、看“定价”、凭“心情”。
而是敢于从商用车市场中来,到商用车市场中去。
5500亿的商用车保险市场,破万亿的商用车保险生态,需要保险业去赋能。
更需要去帮助消费者实现车险由“赔”到“防”的思路转变,真正减少风险的发生。
这也是保险业的市场化出路。
但这需要一场真正的认知革命:真正重视风险经营之根本,对核保核赔等看家风控本领给以更大人力、更系统化的投入。
同时,那也是更彻底的车险改革到来之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