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90后亿元保费团队:迭代大趋势下的团队成长
(点击放大可全屏观看)
承接燕梳夜谭第四期的话题,寿险营销历经三十年风雨涤荡,今天走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关口——转型。
时代的洪流大浪淘沙,求生存图发展,行业在转型,百万代理人在升维。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作为寿险营销队伍的主体组织形式,面临不可逆转的迭代发展新趋势。
如何看待这个迭代,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能力汇入这个迭代大势,是每个立向高远勇立潮头的团队都应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在当下一边是人力坍塌下滑,一边是增员火热进行,两股势能激烈交锋的历史时点,为了进一步实证与探讨团队迭代,今天我们请来了:
1992年复旦大学博士在读时就加入营销员行列,至今已经从业30年,与中国大陆寿险营销同生共长的专家司存伟先生
留英金融硕士2016年毕业就进入行业,2017年转入明亚,团队年度保费破亿,生机勃勃的90后销售总监盛夏先生
主持人:今日保研究院院长、《今日保》联合创始人林瑶珉先生
这一期,我们将:
从解析一个年轻新锐的标志性高绩效团队出发,一起来谈谈为什么这个迭代势不可逆?什么是迭代的主要因素?
有生命力的未来团队到底应该是长什么样的,如何去打造和经营?
以及如何看待《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建设体系规范》对于销售团队的影响,以及怎么去应对。
林瑶珉:盛夏总高学历海外学成归来,投身到保险行业,与司总30年前就从复旦博士在读时投身到保险行业不谋而合,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是一种迭代,这样的回归也不会是简单的重复。请盛夏总比较全面的介绍一下团队,包括业绩结构是金字塔型还是纺锤型?人力产能的区间?低产能及脱落率?
盛夏:人力约300人,去年总保费破亿,团队主要标签有4个:
①年轻化。30%为90后、50%为80后,90后甚至95后已经是团队的主管和业绩精英了。
②精英化。高学历、行业精英加入,来自清北复交的加起来的人数已经能够突破40人,团队一半的人数都是985、211高校毕业,有许多人是离开了原来的行业和比较高薪的工作,如来自医生从业、金融从业的、从业的等。
③平台型团队。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内勤系统,帮助伙伴去做展业、做培训、做宣传,去做各项的赋能。
④专业化路线。走客户需求为导向专业顾问的方向,倡导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方法论,从顾问视角帮客户做配置。
产能方面,头部单位产能非常高,30%的腰部人群在团队里起中流砥柱作用,作为重点辅导,让他们能够有较好、较稳定的产能。低产能占比约30%。年留存率约80%。
林瑶珉:司总,想请您从专家的角度评价一下,像盛夏这样有自己独特标签的团队,是一种个案,还是未来的一种新趋势?
司存伟:这是一种趋势。当行业出现瓶颈时,我们会思考原因在哪里?未来走向哪里?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了解营销遇到的困局,更能体现盛总团队的标识性、方向性和引领性。整个寿险行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现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因素:
①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客群,客群及客群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自我保护及要求参与的意识大大加强。
②市场决定性因素变化,寿险市场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创、发展中、建制、演替、整合金融服务的市场。不同市场阶段起决定性因素是变化的,而从业人员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初创市场产品起决定性因素,90年代是我们初级市场的阶段,哪家有好产品不愁卖,马上就可以卖掉,因为市场基本是空白的。像二零零几年甚至二零一几年是第二个阶段,是发展中市场,谁的渠道大,谁的渠道分布广,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这个阶段应该是渠道为王阶段。
不知不觉中,保险以及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建制市场,从建制市场开始一直到最高的整合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谁起到决定性因素呢?是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构成的主力变为80后、90后,甚至00后,受教育程度更高,更理性,消费习惯,消费心态,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方式,甚至价值观。市场决定性因素消费者在快速变化,而我们团队的选才、能力素质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
③机构赋能不足,迭代后整个销售基本逻辑发生了变化,现在保险的销售不再是产品导向的,更不是关系导向的,当然更要避免佣金导向的,而变为触达、发掘、匹配和成交。面对这样的环境,赋能应该从显性与潜在两个方面发力,机构赋能只触及到显性的产品和服务,但我们更需要把握潜在软性技能:了解宏观经济以及生命周期;与客户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加强和客户有价值的互动及心理的洞察和人际的沟通。
我觉得专业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被大量的运用,但是什么叫做专业化,其实针对客户需求的,跟客户建立专业的、有价值的这种互动。
从北美市场的经验来看,六十年代初保险代理人规模达到一个历史高峰,也出现了很多的乱象。当时整个美国寿险行业也进行了一次反思,意识到了单纯的佣金导向型绝对是有伤害的,进行了正本清源,也包括转型迭代。
林瑶珉:听下来迭代已经在进行,像盛总这样一个团队,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代表了迭代的未来的走向。
您刚刚更进一步的把迭代的底层逻辑做了一个归纳,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这个迭代为什么会发生,而且这个势头,不仅从国内、还是国外,不仅从内因,还是外因,迭代都势不可逆。
林瑶珉:盛总留英主修金融,国内经历了保司与中介的六七年实践,这是有意为之?做到今天的业绩,是书本所学或者老师所教,还是在实践当中摸爬滚打,边做边学边改方才做成?
盛夏:我觉得今天在做的这个行业就是一直在不断的试错,不断的探索创新的。团队管理是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尝试出来的。保险团队的构成,不像企业那么紧密,没有上传下达的系统,它是一个合伙的松散的集合。
所以,管理学的经验其实是用不了的,传统管理模式,更加用不了。
销售模式方面,我们发现,人群分层还是很明显的,需求导向在一线城市中产以上家庭非常受用,但二三线城市还是习惯于产品导向,销售需要更加灵活,具备产品能力、需求分析等多种能力。
市场实践上,客户在改变,营销人员也在改变,这是都在进步不断迭代的过程。客户已经转型到我要买,怎么买,找谁买的阶段,迭代已真实发生,并且是不可逆的。
林瑶珉:从团队管理、销售模式、市场及客户都在推动这个行业转型,监管政策法规也在推动行业转型。政策为什么会要推动行业转型,推动销售队伍迭代,显然是由于三十年来积攒了很多问题,很多矛盾。问题和矛盾必须要化解,而化解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转型,所以,转型迭代是行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司存伟: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和客户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彼此能力的落差导致了这一段时间整个寿险行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低产能、大流失,所以要重新调整。
再有就是科技应用的推进,英国的人机结合模型的应用显示,虽然机器可以替代做一部分咨询,但也更加突显了真人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性。
林瑶珉:既然这个转型已经发生了,而且势不可逆,深入去看,在这种转型中有什么样的要素发生了变化,我想先请司总。
司存伟:
①人的因素,人才能力素质的迭代。
②管理方式的迭代。
③政策法规迭代,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深化监管会加强。
④科技运用迭代。解决获客、提高效率。
林瑶珉:谢谢司总,盛总您是实操层面的,而且这个实操属于现阶段最鲜活的,您认可司总刚才强调的几个重点吗?另外,您认为在迭代过程中核心关键要素有哪些?
盛夏:我认可。但解决获客从技术角度还是比较有限的,实操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造自己的IP吸引客户。
传统营销是“推”,一日三访,有一定概率成交客户。今天我们利用科技增加触达,做“吸”的动作,裂变会更快,效率会更高。
我自己的公众号,每个月有近十万的阅读。还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线上支付能力,合理利用都可以增效。
另外,就是行业人才密度的提升。保险理念普及阶段已经过去,行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去应对消费者群体的迭代,因为客户需求分散,客户知识水平提高,客户能问出非常专业的问题,只有人才密度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时,我们平台的从业人员才能够更加自发的去迸发出能量。
人才密度的重要性可以参考网飞Netflix:只有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才能进入,网飞的老板相信顶尖人才能够自发地会为这个组织去工作,自发地会去解决问题,自发地去安排自己时间,不需要一个非常制度化的东西去框住他,反而这样一个自由带来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林瑶珉:你们强调的人才,一定是高学历人才吗?学历低一点的就不行吗?年龄大在迭代中会被淘汰吗?老的团队应该如何转型,请司总来谈谈。
司存伟:这是一个误解,人才并不意味着拥有高学历,而人才拥有自主意识、自驱力, “独立就是卓越”,有了自驱力加上学习能力再加上与客户沟通互动的能力engagement。
我认为这种素质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不是说只有高学历才能做寿险营销,如果博士只懂得产品,只懂得自己手头上的数字,不知道怎么和客户沟通照样一事无成。
年龄也不是障碍,在一些保险成熟的国家,从一个代理人成长的曲线看,是第十年达到成熟,退休前达到业绩高峰。但这个前提是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和系统的历练。所以,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不断强化自己的实力,在主体和经代分化、销售的品种分化的未来,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向着多渠道代理(Multi-business Agent)的方向,甚至包括产险、的方向发展。
林瑶珉:这说明迭代是一种观念、能力、作业方式等要素的迭代,不是学历,也不是年龄,只要你能够有学习的能力,只要你能够跟上这个时代,应该能够跟着迭代一起成长。
盛夏是一位团队长,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会有自己的工作日程,也会每天都有自己的固定工作,甚至有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心得,在您的实践当中新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样的?平台模型是怎样的?
盛夏:我觉得方法论的迭代非常重要。方法论迭代,通过搭建平台来实施管理,新人进来以后,会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在平台的知识库里基本上能够找到入行面临的所有的问题,这是一套标准化的东西;然后是各类支持:理赔、品宣、培训、活动,这些都是平台功能。
司存伟:如何管理体系化,销售团队内部日常管理上无非是增员、选才、培训、辅导、绩效管理等等一系列环节,这里可以通过所谓的功能组,形成一个常态化运作,不断精进,形成一个固化体系的转型。
如何管理好客户,管理好业务的过程。国外的实践参考Teaming,就是专业化分工最终来一起分享业务成果,Teaming可以在目前高度商业化的情况下增效。
一定要做好差异化管理,千万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一定要有。对于客户,一个关键技能,就是共同发现,就是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是带着客户经历一个发现之旅,通过专业性的问题引导,让客户自己找到答案,这种是真正能够建立长久信任的这种销售的方式。所以,这是从销售产品管理层面的理念转型。
林瑶珉:你们理想当中的团队应当是什么样的?如果画一个理想的图像,一个好的团队,他的基本模型是什么样的?
盛夏:理想中的模型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第一,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正向价值观;
第二,团队的人才密度一定要高;
第三,团队要有自己搭建平台的能力;
第四,打造一个IP,团队IP也好,个人IP也好,吸引用户,吸引优秀人才。
司存伟:
第一,我认同盛总第一位的价值观和愿景。LIMRLOMA也提出“利他心”。
第二,能够掌握这个行业必须的知识、能力、技能、管理方式的团队。
第三,有着完整的生活观的团队。
林瑶珉:我想请问一下盛夏总,监管相关文件出台,对您的团队,您认为是利好多一些,还是挑战多一些?考虑如何去应对?
盛夏:我非常高兴看到这种政策出台,也非常希望有这样的制度出现。在英国,保险经纪人群社会地位非常高,原因:
一方面他们有非常严格的考试制度,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就很少;
另一方面,监管严格,有非常高昂的惩罚金的措施。
这使得整个从业人员水平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
司存伟:他们还有职业责任保险。
林瑶珉:也就是说,严格和全方位的监管,对从业人员和团队发展反而是有利的,越是门槛高,越是违规成本高,这个行业包括从业人员的地位就越高。
(文字整理 | 王红竹、雨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