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再迎“风口”
作者|李美云 刘强
提要:
对当下的业数字化转型来说,其或许已迎来了最好的时光和机遇,也迎来了难得的“风口”。
目前,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深入发展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浪潮来袭,对险企、保险中介、保险科技平台来说,都难以置身事外,唯有前瞻布局,才能把握住数字化转型的“风口”,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已然成为行业共识,这也是保险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保险行业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2020年保险业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7%,总金额达到351亿元。同时,艾瑞咨询预计,2023年保险科技投入将达546.5亿元,未来几年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那么,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在哪里?或许,监管机构下发的《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给出了部分答案。
政策频发,数字化转型迎来最好的时光
近几年,监管机构频频发布相关政策,鼓励和规范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涉及、财产保险、保险等多个领域。
2021年12月5日,原中国副主席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也表示:“我们既要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加快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又要持续地规范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切实做好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这项工作。”
具体来看,2018年6月《中国保险服务标准体系监管制度框架(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了推进保险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保险建设,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保险,推动保险服务供给侧改革,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9年10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发布,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鼓励保险公司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对于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健康保险申请,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对被保险人的数字化理赔材料进行审核,简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三是依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与医疗机构、基本医保部门等进行必要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
2020年6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保险销售过程的全流程溯源,并且要求该记录可被监管机构/司法机构查验。同年8月发布的《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指出,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传统保险操作流程进行更新再造,提高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建设水平。
2021年9月,监管机构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数字金融体系基本框架,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保险机构下发了《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首次从全行业的高度对保险科技发展予以梳理规划,圈出核心重点,并定下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见表1)。
从数字来看,到2025年,推动行业平均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推动线上化客户比例超60%,推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超70%,核保自动化率超80%,理赔自动化率超40%,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90%。
对于保险数字化转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也表示,下一步协会将围绕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汇聚行业力量,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保险价值链创新的科技支撑,致力于提升保险科技在普惠保险、绿色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责任保险、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成效,让保险科技真正赋能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从监管层到行业协会,从各类政策文件到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都在聚焦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并引导行业在转型中规范化发展。
对当下的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来说,其或许已迎来了最好的时光和机遇,也迎来了难得的“风口”。
数字化转型,在路上
整体来看,目前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深入发展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有业内专家指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交易模式的转型,即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的转变;二是运作模式的转型,即运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三是组织模式的转型;四是治理模式的转型。
以人体作比喻来说,如果交易模式是“皮肤”,那么运作模式和组织模式就是“肌肉”和“骨骼”,治理模式则是“大脑”或“灵魂”。目前,绝大多数险企还停留在交易模式或者运作模式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组织模式和治理模式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在某服务险企的第三方科技平台看来,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搭建起一整套跨越前台、中台、后台的保险数字化建设框架。
前台就像是“秒针”,追求的是敏捷与快速,通过互联网化、移动化、社交化,实现线上、线下全面打通,对接流量端和生态;而中台犹如“分针”般灵活,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中台部门的能力重构、复用和共享的微服务化,实现服务的可编排组合,快速响应客户的;后台像“时针”,追求的是稳定、安全。
其实,不管是数字化转型的“四个阶段”,还是前台、中台、后台的数字化建设,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客户体验和实现业务目标为标准,同时帮助险企实现降成本、控风险、优服务、提效率等目标。
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也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某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表示,保险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业务的智能化。具体来说,一是能够精准地获得客户,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和定价;二是能够持续性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实现标的看护;三是能够对风险进行提前预警以及实现对风险的过程化管控。
而在数字化实践方面,传统大型险企可以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规模优势、牌照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并且大量运用互联网、5G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来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例如,2019年就提出了全面实施“重振”战略,并发布了“科技国寿”三年建设行动方案,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保险价值链智慧升级,构建保险数字生态,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且成效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人寿的个人长险业务无纸化率达99.9%,团体业务无纸化投保推广率达97.9%,智能核保、保全业务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达92.7%、99%,新单电子化回访替代率达92%。
中国则积极深化数字化改革,不断应用最新技术,优化客户服务体验。通过数字化运营,()有效提升了包括核保、理赔、续收、保全、增值服务在内的全流程服务能力。例如,在核保环节,开发了AI核保服务,大幅提升审核效率,缩短客户等待时间,客户满意度大大提升。
在消费者关心的理赔环节,通过人脸识别、医院联网等技术,中国平安推出了“闪赔”服务,对于符合该服务标准的消费者,从申请到获得赔付,可在30分钟内完成。
不过,对于中小险企来说,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已远远落后于头部和第二梯队的险企。下一步,则需要发挥政策和行业组织的助力作用,推动资本实力、技术人才和科技能力都相对较弱的中小险企通过自身或借助第三方科技力量,尽快弥补在数字化方面的短板。
另外,令人欣慰的是,监管层已经注意到险企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困难,如险企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固化、业务链条分割等问题,都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阻碍。
针对于此,《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也做了相关引导,其明确保险机构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机制建设,打破部门壁垒,突破部门利益固化藩篱。
这就意味着,如果是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险企,可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等去探索创新治理机制,以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放眼未来,后疫情时代催生了人们新的消费形态,保险业也随之在谋篇布局,以迎合新的发展趋势,其中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注定会迎来一波浪潮。
浪潮来袭,对险企、保险中介、保险科技平台来说,都难以置身事外,唯有前瞻布局,才能把握住数字化转型的“风口”,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