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看寿险业如何跨越低谷|假
编者按
春节长假来临,疫情阴霾仍在,远游不现实,走亲访友之余,不妨也来读一些文章吧。
长假期间,『慧保天下』将推出“假期学习”系列专题,分别聚焦宏观经济政策对业的影响,以及过去一年围绕、、、渠道等多领域现状问题展开的深入思考,每个专题均汇编多篇文章,有慧保天下已经刊发的文章,也有其他媒体发布的文章,不管来源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闲暇之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的保险业,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而更好地推测行业未来走势。
今天,是『慧保天下』“假期学习”系列专题第二篇,聚焦的是寿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险业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而如今,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寿险业已经行至从走出低谷的关键时刻。随着转型深入,过去的很多经验已经不再适用,如何适应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转变,如何跨越行业性低谷,如何打造高产能队伍,成为诸多从业者的心头之问。本文汇编的几篇文章就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 点击标题可以直达文章哦 ?
01
寿险转型首要命题:是什么?|追根溯源说保险①
保费概念是寿险原理的重要基础、管理的核心基础之一,并且界定了“保费”这一寿险经营的主要抓手,弄清这一概念对寿险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当下行业存在的五花八门的保费概念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寿险经营的态度,也反映着相关部委对于寿险业本质认知的嬗变。
02
会计准则视野下的寿险经营实质:以战略定位平衡把握风险保障与投资业务 | 追根溯源说保险②
从会计准则的视角出发,本文指出,寿险公司经营目的不同时,管理要点也有显著不同,但在实际经营中,传统保险公司都是多种模式的组合体,公司管理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每个独特模式的经营规律以及管理重点,而后做出综合判断,平衡把握风险保障与投资业务。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他也指出,保险公司提供风险经营与专业服务,但也不应轻视投资业务。
03
人身险六问|前瞻2022
2022年,还有诸多疑问:“开门红”还红的起来么?“个险”何时见底?银保能否重回第一大渠道之位?是否就此一落千丈?大发展会否导致健康险保费不增反降? 储蓄型险种机会在哪里?最直接的,2022年新单保费会否持续负增长?新业务价值能否企稳回升?
近期,围绕2021年总结与2022年展望,大量发布,有乐观有悲观,哪一种才更符合你的预期?
04
跨越160多年风雨,全球代理人留存和产能最高的寿险公司是如的
作为一家已经拥有164年历史的头部寿险公司,西北人寿历经逾百年风雨,迄今仍牢牢占据美国第二大寿险公司之位,尤其是其代理人渠道,至今仍是全球留存率和产能最高的公司。
它是如何做到的?根据下文分析,秘诀就在于该公司的“不变与变”。
05
人身险产品15年掠影:红利出尽,在资本迷局、政策导向中寻找下一个主题
在市场竞争激烈、客户保险认知水平显著提升的当下,“推销”的作用在减弱,本身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保险中介渠道,各路中小险企产品汇聚,“产品导向”更加明显,甚至可以说,保险中介渠道就是观察保险产品竞争、创新、迭代的最重要窗口,透过保险中介市场产品演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中国保险市场产品的演变。
06
回溯20年起伏,历经三轮周期,谁塑造了今天的寿险业丨寿险潜望①
从发展周期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目前在哪里?未来会去向哪里?市场主体又该如何去?这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然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过去寿险行业经历了什么,呈现哪些周期性的变化,其本质驱动力是什么……
07
别悲观!人口变化整体利好寿险业,但中产阶级坍塌却是一大变量|寿险潜望②
寿险周期既是长期趋势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叠加,也是多主体多目标博弈叠加的结果,同时也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涉及经济、人口、社会等宏观因素;监管、制度等行业因素;以及保险公司、被保险人等主体的微观行为等因素。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分析影响寿险业发展的宏观因素,而宏观因素主要为长期趋势性因素,主要包括 经济、人口、社会三个方面。
08
当前寿险业处于第四轮周期低谷,万字长文推演出反弹在即|寿险潜望③
本文从中观、微观视角出发,继续分析影响寿险行业周期的因素。
中观层面,作者认为影响行业的主要趋势性因素是制度红利的释放。因为金融抑制的存在,导致行业存在制度红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理论上,这种制度红利会逐渐消失,金融业的利差空间也会被不断压缩。
微观层面,作者认为寿险周期是不同参与主体多目标博弈的结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