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模拟沏茶情境,深入理解优化思想的核心,掌握统筹方法中筛选最优策略的能力。学生能够利用流程图清晰表达事件顺序,分析逻辑关系,如烧水与洗茶杯的并行操作。
2. 能力目标:培养数学抽象能力,学生能够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例如时间计算与工序排列。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不同方案,提升逻辑推理与数据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对比不同方案的总耗时,选择最优解。
3. 情感目标:结合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优化日常生活任务,养成珍惜时间、高效做事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生需要根据任务的逻辑关系调整工序,找出用时最短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要理解“烧水时同步完成其他任务”的思维模式。
2. 难点:打破学生固有的线性思维定式,理解并行操作的可行性和优势。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听广播时叠衣服、煮鸡蛋时扫地等,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同时完成的任务,引出优化思想。
2. 提出问题:如何让客人尽快喝到茶?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沏茶流程的必要性。
(二)新知(15分钟)
1. 任务分解:列出沏茶所需的工序及时间,包括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小组合作,用工序卡片模拟排列顺序,计算总耗时。
2. 最优方案对比:对比分析不同排列方案的耗时,分析时间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并行任务的优化。总结优化原则:固定顺序的任务不可调换,可并行的任务应尽量重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基础题:设计早餐准备流程,如煮粥、煎蛋、拌菜,计算最短完成时间。
2. 拓展题:结合劳动教育,设计厨艺展示任务,如蒸鱼、炒菜、摆盘等,优化工序。
(四)总结延伸(5分钟)
1. 思维导图:用流程图归纳优化策略,包括固定顺序和并行操作。强调数学思想在其他领域(如交通调度、工厂排班)的应用。
2. 德育渗透:播放时间管理短片,引导学生理解高效学习、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优化思想
1. 工序顺序:
洗水壶(1')→接水(1')→烧水(8')(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
总耗时:优化后仅需11分钟
2. 时间轴图示:直观展示并行操作原理。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主动提出并行优化的方案。
2.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重点关注是否因忽略并行操作而导致的错误。
3. 设计亮点:融合劳动教育案例,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可视化工具(流程图、工序卡片)降低抽象思维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