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投资退出难,SPAC能成为投资人的“逃生
保观 | 聚焦创新
虽然过去几年保险科技赛道投融资交易活跃,但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投资方退出困难。2015年以来,保险科技赛道开始爆发,但目前上市的也只有慧择和水滴两家公司。投资的目的就是能退出,获得股权增值的收益,缺少退出通道也会影响保险科技赛道的投资市场。
在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SPAC这种其实不算新鲜的上市方式开始在盛行,随后漫延到更多市场,港交所也开始研究起SPAC上市的相关政策,不断有某某公司通过SPAC完成上市,或者准备通过SPAC上市的消息传出。此前,已经有和睦家、(,)通过SPAC方式上市;去年11月,国内联合办公运营商优客工场也完成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业务合并,通过SPAC途径正式登录纳斯达克。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称,保险科技服务商CCCIS将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作通过SPAC上市,这笔交易对CCCIS的估值为65亿美元,这也是又一家尝试通过SPAC模式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
对于退出困难的保险科技投资人来说,SAPC会成为盘活股权的有效解决方案吗?
SPAC席卷美国股市,疯狂背后存争议
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实际上是“现金壳公司”。公司以只有现金,无业务和资产的形式上市,其目的是挖掘并收购一家私人公司,从而使得这家私人公司可以上市交易。SPAC上市后,通常以两年为周期,寻找具有高成长性的非上市企业作为其购标的。
疫情催化下异常火爆的SPAC交易
作为一项1993年诞生于美国的“旧制度”,SPAC在2020年迎来热潮,这与新冠疫情之下政府低利率刺激政策,大量资金急于寻找出路有很大的关系。
SPAC的兴起是市场和交易所、监管机构不断磨合、妥协及寻求目标一致性的结果。SPAC在信息披露、上市总耗时等关键节点上不存在大的监管套利,对投资者的保护总体到位,可以较好嵌套到美国证券和上市规程当中,使其得以在美国30年持续演进发展。在抗疫超常规刺激政策导致的低利率、高估值、高波动市场环境下,SPAC理所当然的在市场迎来一波发展热潮。
自2020年以来,美股SPAC IPO数量达248起,同比增长32%,占IPO发行量的55%,首次超过传统的IPO模式,这打破了2019年59例的纪录,而过去十年中大多数年份的SPAC IPO数量不超过20例。2021年,SPAC的热度只增不减,仅第一季度SPAC IPO数量就有308起。此后,因美国监管部门修改规则,有所降温。截至10月10日,SPAC IPO数量已经有461起,超越了2020年全年数量,还在逐渐扩展到全球更广泛的范围。
来源:亿欧
SPAC火爆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更高的上市确定性,更强的灵活性,集直接上市、反向收购、等特征为一体的特点。同时SPAC 收购对私营公司也很有吸引力,因为与首次公开募股相比,它们的创始人和其他主要股东可以在反向合并中出售更高比例的所有权。私人公司创始人还可以避免首次公开募股所需的出售新公开股的锁定期。
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等新兴领域是SPAC重点关注的领域,据统计大部分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中。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2020年以来,在医疗领域,已有36家获得风投注资的医疗健康公司宣布“去壳”(即去SPAC,完成并购)。
SPAC市场疯狂背后的争议
虽然SPAC这么火热,争议也不少,很多业内人士表现出堪忧,股神的黄金搭档查理·也谈到了火爆美股市场的SPAC公司,芒格哀叹称:“只要狗屎能卖出去,投行业就将卖这些”。业内对SPAC的主要批评是SPAC发起人作为SPAC IPO的一部分获得的大量股票分配。这些创始人的股票不仅稀释了A类普通股股东,而且促销活动可能导致利益冲突。《金融时报》还分析了SPAC的表现,发现大多数交易低于其IPO价格,表现逊于整体股市。
同时今年4月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开声明,将对SPAC相关会计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修改针对SPAC交易的会计指南。这项新的指南将给SPAC市场带来巨大打击,目前许多SPAC股票已经经历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在这一背景下,SPAC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
海外保险科技市场:SPAC上成为抢滩二级市场新选择
相对于传统的IPO方式,SPAC对保险科技公司可能有两方面的潜在优势:SPAC交易与一般IPO相比,是一个募集更多资金的机会,因为除SPAC资本外,还可以在交易完成前募集额外的PIPE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同时如果保险技术公司与具有深厚的SPAC专业知识、并与所在行业的核心机构投资者有市场关系的运作团队合作,则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
这些优势也引起了保险科技公司对SPAC的兴趣。在韦莱韬悦保险科技季度简报中对John Butler进行了专访,John Butler是韦莱韬悦美国保险投资业务主管,他在采访中谈到保险科技世界和相关利益方已经有点对SPAC疯狂了。
目前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SPAC实现了上市,或者有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上市。
智能家居领域的头部保险科技公司Hippo就是其中之一。上市前,Hippo已经在5轮融资中筹集了总计3.59亿美元的资金。2020年7月,Hippo宣布获得1.5亿美元E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扩张业务、加大团队建设和支持技术运营,该公司希望在2021年将服务覆盖95%的美国用户。
2021年3月4日,Hippo宣布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与ReinventTechnology Partners Z并,后者是一家新成立空白支票公司,今年年初在美股IPO上市。交易完成后,Hippo将拥有12亿美元现金。包括通过SPAC方式获得的2.3亿美元,以及由Hippo的投资者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Lennar和Ribbit Capital等通过PIPE投资的5.5亿美元。上市后股价持续上涨,公司估值达到50亿美元。
Hippo融资情况
另外一家通过SPAC上市的是IGI。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初始资本为2500万美元,是领先的国际专业商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承保各种专业保险业务。IGI在2019年经历了大约13%的年增长,在受疫情严重的2020年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作为加速增长战略的一部分,IGI通过与SPAC公司Tiberius Acquisition Corporation进行业务并购完成了上市,Tiberius拥有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和认股权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域的原因,IGI这笔并购是经过多个监管的批准后才能完成。并购后IGI成功赴美上市,于3月中旬在纳斯达克公开交易,股票代码为“ IGIC”,目前市值4.1亿美元。
港交所积极探索SPAC政策,
国内保险科技公司有望SPCA上市
今年以来,香港也在探索自己的SPAC模式,可能会修改上市规则。9月17日,港交所发布《有关收购特殊目的公司(SPAC)咨询文件》,并征询市场意见。十月底港交所结束征询后,将对SPAC在香港市场发展做进一步规划。
中国创业公司现在到美股上市难度加大,如果能实行SPAC上市制度,对于国内的保险科技公司来说也多了一个选择。今年2月22日,有媒体消息香港富商旗下的富卫保险集团计划以双重股权架构在新加坡上市,并可能与美国上市的SPAC合并,同时考虑是否在香港上市。目前我们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保险科技公司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上市,但SPAC大大降低了上市难度。
如果港交所能引入SPAC上市模式,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国内哪些保险科技公司会通过SPAC模式上市,以及他们有哪些特点。
适合考虑SPAC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有何特点
SPAC公司最看重的是中小企业的增长性,对行业没有特别的偏向。同时如果要通过SPAC到纳斯达克上市,对中国企业要求是净资产500万美元以上,年盈利水平不低于100万美元,未来如果在通过港交所SPAC上市,净资产和年盈利可能有所改动。这些是其SPAC上市的基本条件,对于有计划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来说,其实不难满足。
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下,我们认为最需要通过SPAC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通过传统IPO方式上市有点难,但又急需二级市场融资以支持高成长性发展;第二,过去拿了比较大量的融资,有的股东投资时间已经比较长,有的迫切的推出;第三,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在各自的领域有一定的沉淀。
接下来我们从细分领域出发,结合企业案例,来推测一下哪些保险科技公司更可能考虑通过SPAC模式上市。
健康险相关赛道
近几年,相关的产业链赛道备受关注,融资火热。完成融资的除了有像水滴、i云保、多保鱼这样的主攻健康险销售环节的保险公司,保险结合医疗健康服务的创业公司也是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方向。以医药险保险科技公司为例,2020融资事件达到了十多起。
健康险这一领域用“神仙打架,各显神通”来形容也不为过,但赛道火热的背后凸显的问题日益尖锐起来。列如,虽然健康险告诉增长,但似乎并未带来足够的利润贡献,以及在医疗服务产业体系中对应的话语权。数据显示,2020年1-8 月健康险实现原保费收入4991亿元,同比增长31.5%,同期的保险赔付支出1430亿元,同比增速37.6%,健康险保险赔付支出增速超过保费收入增速,利润明显承压。
所以,虽然目前赛道已经涌现出多个明星项目,但相关企业冲刺IPO的道路往往一波三折,成功上市的公司只是极少数。融资的雪球越滚越大,投资方想要抽身却十分困难。SPAC的出现似乎为这一赛道的选手提供了新的契机。
前不久,微医递交港交所的上市申请失效。自成立以来,微医备受资本追捧,先后完成超百亿融资。截止至今微医的累计注册用户为2.22亿名,平台注册的医生超过27万名,链接了超过7800家医院,微医的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2540万名,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累计超过14.5万,数据方面十分亮眼。今年4月,微医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结果却很不顺利。
微医融资情况
关于上市受挫的原因,数据治理问题可能首当其冲,因为港交所对此提出了疑问,要求微医保证其处理数据的做法符合内地规定。不过,更核心的还是微医核心竞争力问题。虽然业务数据表现还可以,但很多人还是会问,除了烧钱外,微医还有哪些护城河吗?
过去几年,微医累计亏损了79亿。盈利难题未解,新的增长点未见曙光,而且服务质量层次不齐,患者投诉不止,这样的经营质量确实很难令投资人满意一边是通过传统的上市流程完成IPO困难重重,另一边是陪伴了很久、需要回报的投资人,SPAC或是微医新的上市方向。
保险SaaS赛道
疫情的爆发,让保险业界深刻体会到了保险科技的重要性。大环境影响下,国内保险行业又开始聚焦SaaS市场,2020年SaaS保险科技融资事件达到8次,融资金额接近10亿,其中南燕保险科技两轮融资累计3.5亿,像豆包网、壹心科技、力码科技等公司也相继融资多轮。
然而在SaaS升温之势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保险SaaS的商业化及市场规模是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保险SaaS的服务商既要明确市场需求,找到目标客户,还要保证这些客户有规模化、可持续的付费能力。但目前,市场需求显然是不够的,SaaS产品单价低,一些服务商甚至采取首年免费的方式进行客户教育。此外,SaaS产品也没有成为客户离不开的工具。
另外一个问题是用户流失的问题。留存率是SaaS业务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当留存率低到某种程度时,SaaS的商业模式无法成立--盈亏平衡都遥遥无期,更不要提增长了。虽然保险SaaS发展还没有到很成熟的阶段,但从目前国内整个SaaS行业的发展来看,比国外同行的留存率要低很多,这也是保险SaaS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对企业的定制化服务。一些SaaS服务商是一套工具打天下,但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需要定制化的服务,这不仅对服务商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充分了解行业和企业。
在这些保险SaaS服务商里,我们认为可以考虑SPAC上币的企业包括豆包网。豆包网成立于2015年成立,是比较早的一批保险科技公司,在SaaS领域深耕多年。今年6月,豆包网又完成了近亿元的D轮融资,由博将资本、尚势资本领投。
成立6年以来,豆包网的“SaaS+”产品已经服务了数百家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服务总人超过1900万人次。豆包网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和行业地位,但是一直没有传来上市的消息。对于这类SaaS公司来说,SPAC可能会成为上市的新选择。
代理人服务赛道
代理人服务赛道也是很多保险创业者优先考虑的领域,毕竟队伍庞大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存在很多痛点。这个赛道已经涌现了保险师、向日葵快保等具备了一定规模的项目,他们帮助代理人在私域中打造个人专业形象获得客户线索、提供展业工具等。
在代理人服务领域中,保险师是最典型的项目。保险师的主要业务是为代理人提供各种技术工具和销售支持,包括培训、产品介绍、计划书制作、客户管理、生成个人宣传材料等。从用户数量看,保险师绝对是保险代理人类APP的头部。发展至今,保险师的积累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月活数百万。在整个代理人服务赛道中来看,也是融资规模靠前的选手。目前保险师已经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方阵容中不乏蚂蚁金服、资码资本等头部机构。
与豆包网一样,保险师也成立于2015年。但无论是从代理人服务赛道的特点还是保险师商业模式本身来看,坦白说,常规方式冲刺IPO难度不小。如果考虑上市,确定性和灵活性更高的SPAC在某种程度更适合保险师。
以上三个细分领域、三家公司是我们关于保险科技公司SPAC上市的一些猜想对于投资人来说,顺利退出是终极目标。SPAC有机会给国内保险科技公司更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上市渠道,这是一种捷径但并非万全之策,保险科技公司要想得到市场认可还是要苦练内功,真正创造价值。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