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闷声赚钱很神秘?26公司盈利首!去年净赚80亿 平安
保险资管公司年报亮相:揭示行业格局与机遇挑战
随着今年保险资管公司年报的悉数披露,外界对这片领域的认知愈发清晰。如同打开了一扇透视行业发展的窗口,这些年报为我们展示了保险资管公司的真实面貌。截至统计,大部分综合性保险资管公司及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2018年度财报已公开发布。
据券商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公布的26家保险资管机构在2018年度合计实现净利润78.98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出现了约五分之一的下滑。尽管如此,依然有部分公司表现抢眼,如平安资产、泰康资产和国寿资产,它们被誉为盈利的“三巨头”。其中,平安资产以超过26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
这三家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可观的盈利,背后是管理资产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稳定的费率结构。它们的业务遍布银行、保险、私募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都能享受同样的繁荣。在统计的保险资管机构中,有一半出现了盈利下滑的情况,其中部分公司的净利润降幅甚至超过了一半。
深入分析后发现,营业收入的下滑是这些公司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在2018年显著减少,这不仅与管理资产规模的缩小有关,也可能源于管理费率和管理资产平均久期的降低。即使资产规模有所增长,如果管理期限较短,也可能无法对管理费收入产生明显的贡献。
对于去年保险资管公司的业务情况,业内人士指出非标业务和标准化业务都不理想。具体来说,非标业务规模增长未达预期,而股市的波动也导致标准化业务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一些中小保险资管公司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努力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并管理更多第三方资金,以期改善今年的管理费收入和盈利状况。
值得关注的是,在非标准化业务领域,尤其是保险债权计划和股权计划,去年上半年的审批较为严格,导致项目较少;下半年虽然审批加速,但资金缴款的时间滞后以及银行放款节奏的收紧使得项目提款量受限。在标准化业务方面,由于去年股市的波动较大,多数资管机构未能实现超额收益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部分机构出现净利润下滑的现象,但其利润总额实际上是在增长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所得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建信保险资管,虽然其利润总额有所增长,但由于所得税的增长超过了利润的增长幅度,导致净利润同比出现微降。据了解,这种现象可能与近期对避税的严格审查有关。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革,保险资管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盈利状况及风险情况,是做出明智投资决策的重要前提。这份年报的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未来,保险资管行业依然充满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公司才能走得更远。